行业新闻 Industry News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行业新闻

论音乐十二平均律与人体十二经脉的联系

来源: 作者: 发布日期:2021-09-30 访问次数:316
     明朝著名乐理学家朱载堉想了一种办法,我们保证任意两个半音之间的频率比是一个定值,这样不管怎么转调,音程比总是统一的,这样就不会出现因为转调而出现的难听的问题了。这就为以后的十二平均律的诞生打下基础。这个频率比应该是多少呢?应该是2^(1/12)≈1.05946。这在古代要想算出如此复杂的根号,需要庞大的人力脑力以及耐心。

     为什么一定是十二平均律而不是十八或者二十平均律呢?这是因为我们需要把平均律与自然界的规律联系起来。之前已经分析过了牛角号中的“哆咪嗦”,“咪”,“嗦”与“哆”之间的频率比是1.25和1.5,能够兑现这种比例的只有十二平均律,所以十二平均律是自然的结果,并不是人为凭空创造的。

       实际上古人从更加系统的角度阐释七音甚至是十二音产生的过程,即为三分损益法或者是五度相生法。考虑一下古琴,认为满弦是哆;将整个弦长砍掉三分之一,然后注明为嗦;再以嗦琴弦为基础,将弦长增长原来的1/3,得到来;再将来弦长砍去1/3,得到啦;再将啦弦长增长原来的1/3,得到咪。此时我们就得到了中国古典的五音:哆来咪嗖啦。如果以此下去,还可以得到七音音阶甚至十二音音阶。

        现在人们公认伽利略发现了摆的等时性原理,那是他在比萨的教堂中观察吊灯摆动现象时引发的结论。按照等时性原理,如果摆的振幅较小,那么摆动的周期同摆动的振幅无关。尽管在伽利略之前的好几个世纪中,等时性早已为阿拉伯人所熟知,但以严谨的科学态度去研究这一现象的科学家还是首推伽利略。他指出摆的周期并不取决于摆线上悬挂物的多少,而只取决于摆线长度的平方根。如果不考虑阻力的影响,悬挂在等长线上的一个软木球或一个铅球的摆动规律是相同的。如果谁想验证一下摆动的规律,只需找一个适当的支架、一根线和一个钓鱼的铅坠,并将它们如图1所示连接起来就行了。

        轻轻推动摆锤,让其以较小的振幅摆动,然后拉动这根摆线活动的一头,使摆的长度缩短,你就会发现摆动的频率会越来越快。如果摆的长度减小到原来的1/2,摆动的周期就减小1/2倍。当然,如果要想取得准确数据,你就需要对摆动时间进行几十次测量。实验者将会看到,不管是在线上悬挂一个、两个或更多个铅坠,只要线的长度不变,摆的周期就不会发生任何变化。

       共振效应
  摆最重要的特性是它只愿以一种频率,即通常所称的固有频率摆动。当受到外界的干扰而被激励时,它相应的摆动规律则依赖于干扰振频是否和它所希望的一致。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共振效应。只要当外界的激励和摆的固有频率一致时,才可能将尽可能多的机械能传给摆,道理就在于此。我们可以用一个简单的实验观察共振现象。取一个支架,按图2所示拉一根绳子,在绳子上栓一定数量的摆,其中除了两个摆的长度相等外,其余的均长短不等。绳子的作用是将各个摆“结合”在一起,或者说使其中任何一个摆的摆动能传递到其他摆上去,实际上就是进行干扰和激励。这根绳子能使能量从一个摆传到另一个摆上。

      

     

面部表情加工是人类解读他人情绪状态、参与社交活动等必备的一项重要能力。这一加工过程依赖于视觉皮层、特异性脸部识别脑区、情绪感知脑区等神经基础。现有的表情加工模型揭示了腹侧通路(枕叶面孔区,梭状回面孔区,额下回/额中回)与背侧通路(中颞视区和颞上沟)在表情加工可能有不同分工,但仍存在争论,有待深入研究明晰其作用。

近日脑与认知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傅小兰研究组的科研人员开展了一项元分析研究,旨在探究腹背侧通路在表情加工中的作用,同时考察不同实验范式、动态和静态面部表情加工的特点,重构表情加工的大脑网络。这项发表在Neuroscience & Biobehavioral Reviews 上的研究揭示了腹侧与背侧两条通路在表情加工中的作用,并重新构建了表情加工的大脑网络,拓展了人们对表情神经机制的认识。

全局浮动内容
135708801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