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新闻 Industry News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行业新闻

中药四气五味理论学说 - 四气[温热寒凉--药性]

来源: 作者: 发布日期:2024-04-20 访问次数:28
四气是中药药性理论的基本内容之一。四气指药物有温、热、寒、凉四种不同的药性,又称四性。寒凉和温热是两种对立的药性,而寒与凉、热与温之间只是程度的不同。另外还有平性,即药性平和。一般寒凉药多具清热、解毒、泻火、凉血、滋阴等作用,主治各种热症。温热药多具温中、散寒、助阳、补火等作用,主治各种寒症。
        此外,还有一些平性药,是指药性寒、热之性不显著、作用较和缓的药物。平性是指相对的属性,而不是绝对性的概念。
五味  [辛甘酸苦咸]
五味是以脏腑经络理论为基础,用五行学说总结归纳而成的,药物的五味是通过长期的用药实践所获得的疗效而确定的,它不仅是药物味道的真实反映,也是药物作用的概括。
① 辛味:一般解表药、行气药、活血药多具辛味,故辛味药多用治外感表证及气滞血瘀等病症。
② 甘味:一般滋养补虚、调和药性及制止疼痛的药物多具甘味,故甘味药多用治正气虚弱、身体诸痛及调和药性、中毒解救等。
③ 酸味:一般固表止汗、敛肺止咳、涩肠止泻、固精缩尿、固崩止带的药物多具酸味、故酸药多用治体虚多汗、肺虚久咳、久泻久痢、遗精滑精、遗尿尿频、月经过多、白带不止等病症。
④ 苦味:一般清热泻火、降气平喘、止呕止呃、通利大便、清热燥湿、祛寒燥湿、泻炎坚阴的药物多具苦味,故苦味药多用治热证、火证、气逆喘咳、呕吐呃逆、大便秘结、湿热蕴结、寒湿滞留等病证。
⑤ 咸味:一般泻下或润下通便及软化坚硬、消散结块的药物多具咸味,故咸味药多用治大便燥结等病证。咸味药多入肾经,有较强的补肾作用,用治肾虚证。
中药升浮沉降理论学说
升降浮沉理论是指药物作用的趋向,是药物作用的定向概念,升是上升,降是下降,浮是发散上行,沉是泻利下行。升浮药上行而向外,有升阳、发表、散寒等作用。凡气温热,味辛甘的药物大多有升浮的作用;凡气寒凉,味苦酸的药物,大我有沉降作用,花、叶及质轻的药物大多升浮,种子、果实及质重的药物,大多沉降。
反映中药作用的趋向性,是药物作用的定向概念。 升表示上升,降表示下降,浮表示发散,沉表示收敛固藏和泻利二便。
中药的性味——辛甘温热之品,多主升浮,如:麻黄、香附、红花等;酸咸苦寒之品,多主沉降,如:大黄、栀子、芒硝等。
中药的质地——花、叶、皮、枝等质轻的药物大多能升浮,如辛夷、荷叶、肉桂、桂枝等;种子、果实、矿物、贝壳等质重的药物大多能沉降,                                       如:苏子、枳实、磁石、牡蛎等。
中药归经理论学说——药性
归:即归属,指药物作用的归属;
       经:即人体的脏腑经络。
       归经:即药物作用的定位。就是把药物的作用与人体的脏腑经络密切联系起来,以说明药物作用对机体部分的选择性。
有毒中药的合理应用
《神农本草经》记载:“中药有酸、咸、甘、苦、辛五味,又有寒、热、温、凉四气,及有毒无毒”,其中用有毒无毒来标明药物的属性。在《神农本草经》中将365味药物,依照有毒无毒,延年益寿及祛邪,分为上、中、下三品,上品120种有滋补强壮、延年益寿,无毒可久服。中品120种治病补虚,或有弱毒和无毒,下品125种,治病攻邪,破积聚,多具毒性。唐代《新修本草》载录有毒药物143种,北宋《证类本草》载录有毒药物223种,明代《本草纲目》载有毒药物361种。2005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收载有毒中药72种,其中大毒10种,中毒38种,小毒24种。
       药物的毒性是指药物对人体的毒性或损害性,毒性药物对人体某些疾病具有良好的治疗作用,如果应用得当,可发挥它的有利一面,如果应用不当,就会对身体产生危害。如我们知道的剧毒砒霜,通过现代科学研究采用适当的剂量,在用于治疗白血病方面,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已用于临床治疗药物,这样例子很多,如雷公藤、马钱子、麻黄等药材中提取的有毒成份,用于治疗不同的疾病。有毒药物为了减少它的毒性,必须经过科学的方法加工炮制后,才能应用。但在平时应用时要特别慎用或不用。
中药归经理论学说——药性
归:即归属,指药物作用的归属;
       经:即人体的脏腑经络。
       归经:即药物作用的定位。就是把药物的作用与人体的脏腑经络密切联系起来,以说明药物作用对机体部分的选择性。
全局浮动内容
13570880178